专访杨国安:逐浪前行,站上前沿科技重塑产业的潮头|管理者书单
以下内容来源于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
管理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管理智慧也是如此。在求真之心的驱使下,出色的管理学者会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理论。曾在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担任教职,现任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教务长的杨国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长期指导企业发展,杨国安对于技术对商业世界的应用有着深入的洞察和思考。近年来他观察到,在新一代数智技术的浪潮下,各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面临挑战,技术将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产业重塑与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而这股力量之下正涌现出新的机会与想象。
“杨五环2.0”是杨国安在5月出版的《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一书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杨国安继“组织能力杨三角”“组织革新”“数智革新杨五环”后的又一理论突破,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探索数实融合的新世界:看清未来、抢先布局、占据有利位置。
为此,《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近期采访了杨国安教授,他和我们深入讨论了“杨五环2.0”的本质以及它对中国企业的指导意义。以下是采访摘编。

前沿科技的想象与颠覆
HBR中文版:2021年,为指导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智科技升级用户体验并降本增效,你在《数智革新》一书中提出了“杨五环”模型,时隔三年,你将其升级为“杨五环2.0”,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了理论更新?
杨国安:一直以来我的底层信念是,科技是人类的生产力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我在腾讯做高级管理顾问15年了,以前看到的都是互联网对生活跟生产方式的变革。但互联网其实是数智科技的其中一种而已,最近几年数智科技有了一个新的爆发点,跳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比如英伟达帮助算力的提升,OpenAI带出来的通用生成式AI,苹果的Vision Pro,还有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形机器人等等,这些新科技更具前沿性,对产业的颠覆的想象空间更大。
以前我觉得美国产业的发展是前沿科技做底层的,中国是偏应用的,但现在中国也有企业在探索更前沿的科技,我希望通过杨五环2.0,推动更多企业用前沿的数实科技重塑产业格局,能在新一波技术浪潮中拥有更有利的战略定位,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HBR中文版:什么是杨五环2.0?
杨国安:杨五环2.0包括数实科技、产业重构、战略布局、组织升级、变革领导力五大环节。

它的内涵是面对“数实科技”的跳跃性发展,企业要从更宏观的“产业重构”开始。在全新的产业链和生态演变下,企业思考的重点是如何提早进行“战略布局”,重点投资未来,而不只是借助数智科技,更快、更好、更便宜地落实现有战略(杨五环1.0的核心要义)。而面对更多不确定的未来,“变革领导力”仍是贯穿始终的角色,洞察、信念和坚韧尤其重要。进行“组织升级”才能实现新的战略布局,组织需要更多的探索性团队、更多的容错性文化和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HBR中文版:从组织能力杨三角、市场化生态组织、到杨五环1.0、再到杨五环2.0,你研究脉络延伸的逻辑是什么?
杨国安:我觉得是一个进化,我最核心的思考就是:怎么能够确保一个企业持续成功,基业常青。而这个责任是企业一把手跟高管团队的,我写书也是面向这些人。这是我的底层逻辑。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与企业持续成功有关的要素会出现变化,现阶段企业要特别关注前沿科技。

数实融合的价值与实践
HBR中文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过去我们用过互联网+、数字化/数智化转型来形容,你为什么使用“数实融合”这个词?应该如何理解?
杨国安:以前企业拥抱数字科技,一般来讲就是数据在线化,采集和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再进行智能化决策。最核心的还是怎么能够打破数据孤岛,通过数据的采集,打通,用算法做决策。但现在新技术是容许个人或者业务“在场化”,也就是数字世界跟现实世界高度融合了。
比如我书中提到XReal生产的AR眼镜,它带来新的交互体验,更符合人体习惯的手势、眼动、语言等,不再靠键盘鼠标或触摸屏了。通过AR眼镜,也可以同时看到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信息。还有极飞科技打造的智慧农田,通过温度、湿度、光感等多维传感器生成的数字世界,比人类眼睛看到的真实世界更真实和精确,再配合无人机等设备,能更精准地进行农业干预和作业。
“数实融合”强调的是未来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和模式创新,在不确定性更强的世界里,用更加前沿的数字技术给用户和客户带来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给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乃至于重塑整个产业链的形态。
HBR中文版:企业要如何参与进来?
杨国安:这也是我写《数实融合》这本书的原因,说实话很多企业家是很焦虑的,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他们的想法是,这个东西好像很厉害,但跟我的行业有什么关系、跟我的企业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做成,有没有足够的钱投入,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问题。这本书我为什么分析了五个行业的真实案例,这样各个行业的企业家才会有代入感,发现原来我的这个行业或者我类似的行业可以这样做。
不过我也要声明,这些案例不一定最终能成功,因为它太早了,但这些探索已经很有意思了,至少给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一些启发,并且通过杨五环2.0的框架,让企业家能够比较系统性地去思考要怎么拥抱数实融合。
HBR中文版:具体应该从哪里开始,按照怎样的步骤?
杨国安:我觉得还是从一把手跟高管做起。第一,他要先学习、了解新科技的威力或者是说潜力,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建立认知后就不会那么彷徨。第二,他要判断跟所在行业有没有关系,落地的应用场景在哪里。第三,我觉得企业往往可以先在一个小领域做试点,也能控制风险。对于能重塑产业的前沿科技,我认为更适合于企业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开辟一个新的业务去探索新的模式。
HBR中文版: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要特别注意什么?
杨国安:资金的投入回报当然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高管团队的思考模式跟共识。让现有管理团队拥抱新事物,往往是共识不够,理解也不够。比如说大家都觉得这个要做,但是为什么要做?是非做不可吗?决心多大,勇气多大?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要想清楚。而且尽管想清楚了,很多时候现有的高管团队,因为对新技术比较陌生,他的判断和决策也不一定对。
还有就是推行的人懂不懂怎么做,这部分需要做好人才的新老结合,需要的是懂业务的科技人员,或者懂科技的业务人员,我称之为“桥梁型”人才。最后是在落地方法、流程、工具的时候,干活的人能不能做?愿不愿做?假如他们觉得这个事情很复杂、很麻烦,往往会导致“两张皮”:公司有一套新的体系,但他还是用原来的方法做事情,结果数据采集没有做好,后面分析的东西是没用的。
说实话,科技本身不是一个稀缺资源,科技应该有一定的成熟度了,钱对于很多一定规模的企业也不是最稀缺的资源,成败往往就是过程中能不能结合公司实际业务的情景解决痛点,以及员工愿意并且能够推动。
HBR中文版:对于前沿技术的探索,企业从布局到真正能跑出来,需要多久?
杨国安:战略布局往往是提早3~5年甚至10年,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它要打造一整个新的生态。一般愿意去探索的都是科技类的人才,大家对某个科技很有信心,某种程度叫信念,就好像早期做互联网的人,贝索斯创立亚马逊的时候也没人看得懂,随着科技的成熟,经济的发展,他去找产业,找应用场景,慢慢从很小的规模开始做,我案例中的企业规模也比较小,都是在探索阶层。但一定是懂的人、相信的人才能带动科技的普及。
HBR中文版:在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商业世界的哪些规则与本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杨国安:有一些是永恒不变的。第一就是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有周期。可口可乐已经算不错了,产品也都一直在迭代。所以周期很重要,企业一定要掌握和穿越周期。互联网也是从PC、移动、AI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过来的。第二是,面对外在环境的改变,企业永远要寻找新的获利成长空间,就是战略方向的调整。并且不同的时代获利成长空间也是不同的,现在这个阶段企业更强调业务聚焦和高质量发展等等。
第三,组织能力的培养,多好的战略没有组织能力去实现都是没用的。第四,企业的持续成功,最终责任人始终是CEO跟高管团队,他们要去洞察外部趋势、调整公司战略、确保团队执行。企业缺乏动力或者迷失方向,往往出现问题的就是高管,特别是一把手。

公司级商业教育的模式与价值
HBR中文版:你反复强调企业家成长,你也曾在密歇根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授课,你如何看待当今企业家的培养?
杨国安:我多年来一直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家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跟社会进步的关键。一个企业家可以影响从高管、员工、供应商到客户成千上万的人,所以我视企业家的成长为重中之重。而且企业家精神的那种韧性冒险开拓的精神,无中生有,是一个经济体中最稀缺的资源。
企业家的培养还是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开拓视野,很多时候他太专注于自己、闷头干事,会缺少对于大趋势和大方向的判断。其次,是综合领导能力的培养,包含战略、财务、供应链、销售、营销等等,这些是可以在课堂通过系统性的培训获得的,但还不够。我是很重视企业家之间的互相辅导,比如说私董会,或者走出去到企业参访,或者把一些企业过去的案例拿出来做深度复盘。传统商学院授课是以老师为主的,这仅是高管教育中的一个维度。
HBR中文版:作为青腾的教务长,你怎么看待青腾共创学习模式的价值?
杨国安:青腾不是大学,它是一个以成就企业家为使命的终身学习平台。
我们的模式跟腾讯的模式一样,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家要的是成长,要的是学以致用。当然,随着企业家需求的变化,青腾也在慢慢演变,我们根据时代的课题跨越了从成立之初的创新创业到现在的数实融合,根据行业又有产业、文创、科技等的分类,包括今年企业家特别关心的出海和AI,都在推出相应的课程。所以青腾的学习体系和内容是快速迭代和不断创新的。
我们学习的形式强调综合性,有结构性的知识,有趋势性的话题,有外部大咖和腾讯明星业务一把手的分享,也有私董会和全球私访,青腾比较强调理论跟实践要更好的结合。

《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
作者:杨国安

文末彩蛋
系统性助力数智化时代的组织能力建设
杨国安教授+李波老师倾情相授
机会难得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点击文末左侧“阅读原文”即可报名